工業設計
台科大設計系的同學們為工業設計下了一個很好的詮釋:工業設計就是從為人解決問題開始,其設計所關注的是實體的產品本身,專注於色彩、材質、加工處理整體所呈現的美感,對於人的生活提升到更有價值的層次。而且對於設計進入量產,需要考量製造生產時的技術可行性與成本。
在我過去工業設計所受的教育經驗,我可以理解,我們都花了很大量的時間在養成對型態、造型、美感的建構能力;但是對於人的了解,其實還可以更深切,對於事情背後的意義,可以著墨的更到位。
除了讓產品長得跟別人不一樣,還可以思考除了用產品來解決問題,是不是還可以用服務、用環境、用專家、用新的規則,甚至只是用方法去改變人的觀念。
互動設計
台科大設計所的學姊,透過大家貢獻的想法,用她的觀點作詮釋:從從人機互動出發,探討人與機器(實體的產品、數位的介面)之間在互動過程中,所產生的認知與回饋。
以工業設計的解度來看,互動設計其實是工業設計的分支,在工業設計師思考產品的功能配置與呈現時,考量的就是一種互動設計。由於近10年數位產品與線上服務的發展,許多互動設計師都著墨在應用程式、網頁、數位介面的人機互動,其實互動設計應該可以更擴展到實體的物品、環境配置、人員交流,都是一種具備影響力的互動設計。
體驗設計
這個設計對班上的同學來說最抽象,好像能想像體驗設計是什麼,但是又好像就是一種互動設計,也可能是一種服務設計,似乎與產品設計又有點關係。
體驗設計好像也是圍繞著使用者發生的一種設計,而且『體驗』似乎又更關乎人的感受,在使用者切身經歷過後,才能產生體驗。甚至『體驗』這個字解讀起來,關乎未來與想像。『體驗』存在於時間軸上,是一種不斷在發展的事情。
在體驗設計萌芽的初期,很多人在討論,那到底體驗設計是在設計什麼呢?體驗能被設計嗎?這一秒的體驗已經讓我上一秒的經驗產生了不同的感受。體驗似乎需要架構在一個平台上發生,這個平台可以是物品、空間、數位服務、人員,甚至是關乎聲音、氣味、五感、記憶。
若是從體驗經濟來解釋:架構在情境脈絡下,如何操控消費者的體驗,翻轉消費者的認知、意識,進而改變消費者的行為與決策。這就是體驗設計所在的價值。
服務設計
我們邀請了一位接觸過服務設計概念的同學,用他的觀點來整理大家對服務設計的想像:透過人本思維,挖掘人們生活中的痛點與問題,透過有形或無形的方式,進行服務流程的改善,並能為人的需求找到價值主張。
相對於體驗設計中,一樣有時間序的概念:服務設計重視的流程,是活動的先後;體驗設計思考的經歷,是著重於影響人的認知與感受。
對比問題痛點與需求價值,痛點看的是改善,價值看的是人心裡的自我實現。這門課從服務創新起始,我們將更多著重在正向的挖掘價值,然後再加值。看待痛點也會是,如果怎樣會更好,而不會停留在為什麼不好的批判。
很囉唆的記下一些觀察與反思:
做服務設計,大家似乎都拿『設計思考』作為聖經。什麼是設計思考,進一步去看他早期的解釋:就是能像設計師一樣的思考事情。如果是身為設計系所訓練上來的你,會大為不解,我們並不只是這樣思考,我們本身擁有的創造力,並不是靠便利貼或腦力激盪而來,那是一種設計訓練下,挖掘累積來的天賦。我們擁有的想像力或聯想力,是基於我們對世界的好奇與渴望,不是理性推論或系統思考可以養成的。在成為服務設計師的同時,除了對人的研究,更應該要有為人開啟夢想與未來的自我期許。
在第一堂課的最後,或許同學看到老師使用了大量的便利貼,然後就把知識概念排列組合起來了。若你詳讀這篇文章前面的敘述,我一在的強調,代表整理便利貼的同學,是帶著自己的觀點在梳理眾人的資訊。這其實是未來我們在做田野資料分析時,很重要的一個概念,資料並不會因為少數服從多數而告訴你答案是什麼,甚至對於新手研究員而言,龐大的田野資料,不是垃圾就是焦慮的來源。做研究必須帶著觀點進入田野,做研究真的需要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時時刻刻要反省自己建構出來的框架。
除此之外,在團體討論的時候,能夠讓便利貼發揮他的價值的,不是越多越好。是那個take action貼便利貼之前的命題。是啟動大家能夠思考的那個題目。所以千萬別被眼前的假象所蒙蔽,便利貼背後的關鍵,是人的知識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