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訪談經驗分享:
在各組回去進行第一次的用戶訪談後,各有不同的經驗與發現:
因為訪談對象大多來自自己的親友或是長輩親戚,其中4組選擇了遠距視訊的訪談、1組是由1位組員代表訪談、1組則是採面對面的訪談。
– 視訊訪談面對的困境:組員不在同一個時空,要做立即的補問變得很不及時;除了觀察受訪者的神色與肢體語言,也發現察覺組員的神情,可以相互協助進行深度追問。
– 親友訪談,尤其是直接訪談組員的父親或母親:太過親近的人作為研究對象,有時候因為理所當然的認知,也喪失發現驚奇的敏銳度。太過親近的對象,也可能有些角色身份的混淆,讓研究觀點不夠中立。
– 訪談的環境:安靜的訪談空間,能幫助所有參與者在研究的更加更專注。當受訪者過度在意拍攝他的攝影機,研究的採集還是需要權宜更好品質的內容,而捨棄影像採集的必要性。
– 篩選是關鍵:要有好的設計啟發,需要來自好的研究洞察;擁有高質量的研究對象,研究採集的收穫就能加倍豐富。好的受訪者除了帶給研究更多的寶藏,當然也能帶給設計師更開闊的想像啟發。
批判性思考幫助研究員更有邏輯的發現洞察:
– 挖掘事實更勝於讓用戶講出講想的觀點:有時候人在面對別人提問時,會不自覺地回應出一些社會性、他認為對方會想聽的道理,當我們在探索用戶的想法時,採集他實際的經驗反應,會比詢問他對事情的觀點,更能掌握行為背後真實的意義。
– 資訊的梳理,先從完整的句子開始建構:中文的語法不如英文語法來得精確扎實,所以不完整、簡化的文句,會讓資訊解讀容易造成誤會。在做資料採集的第一層梳理時,要的是先精確完整的陳述事實,所以一個詳實的描述句,就該具備完整的主詞、動詞、受詞,也就是清楚交代什麼人、在什麼時空情境下,利用了什麼工具或方法,如何進行活動,產生了什麼影響或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