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同學的筆記心得:
今天的活動開始前,老師提點了幾個訪談上要注意的重點。在這場活動中,所有的研究是為了幫助設計師看見機會,但當從顧客所陳述的事實中,注意到了用戶可能需要的需求時,並不需要急著去找解決的方法,因為當自己找到了「解決方法」後,在之後的訪談中就有可能會出現:「如果『假設的解決方法』,您會……嗎?」等問句,老師指出受訪者可能會不理解問題,因此得出的解答也絕對不會是「事實」,是無效的問題。並提點了我們訪談結果中會分成事實與觀點,所有的觀點都要有一個事實,才會成為有效的解答,再來延伸出研究員自己的觀點。(林淑萍)
針對書房的訪談工作,這項工作比我想象中要困難許多。首先我們不能打擾在顧客在書房的活動,只能等顧客從書房出來之後我們才能上前詢問,但顧客往往都會因為要進行下一趟行程而拒絕我們的邀請。除此以外,要在書房裡觀察顧客的行為也很具有挑戰性:不可以打擾顧客,不能讓顧客感覺到被觀察而困擾,但是又要留意親子、顧客與店員互動的細節,讓我感覺我的生平似乎從沒有如此為難過。並且因為我們人很多,在書房內或者門外都顯得很顯眼突兀,這個就已經讓我覺得非常尷尬了。
這次雖然想到了要準備小禮物,但是還是要在我們主動靠近點前提下才可以送出禮物。我想了一下,如果下次要採訪兒童的家長,應該要先吸引兒童的注意力:比如穿卡通玩偶的服飾等等,這樣應該會更有利於訪談的進行。總而言之,我深刻認識到,訪談不僅需要勇氣,還要有技巧。(吳家瑜)
與我過去的研究經驗相較,這次在相對有限的時間、活動空間之下,要快速採集資料並不容易。今天在親子館外,由於沒有進入館內觀察的機會,我們在入口處觀察了唱跳活動、透過監視器觀察顧客行為。從監視器的角度觀察很有趣,明顯地看到不同程度的親子互動: 一直滑手機,同時也分心注意孩子動向的家長;為孩子攝影的家長;和孩子一起遊戲的家長。這些行為對照昨天的訪談資料,反應出家長帶小孩來信誼可能有目的上的差異,幫助我們歸納顧客樣貌。而訪談很仰賴工作人員的協助,親子館的工作人員很熱心地在場內問過一輪家長,但沒有什麼人想要接受訪談,為了不過度打擾顧客,她要求我們選擇訪談對象時先詢問她,也會跟我們說哪些客人不適合訪談。不管是觀察或是訪談,當我們表露身份出現在場域中,可能都給顧客帶來了壓力,而工作人員也因為擔憂對顧客的打擾,需要時時注意研究者和顧客之間的互動。在這樣的親子空間做研究,參與式觀察和非正式訪談會不會是更好的研究方式呢?一方面不會對顧客帶來過多的侵擾,另一方面不會受到觀察場所本身的空間限制。(范睿安)
參訪的過程一直覺得很緊張也覺得很有趣,雖然預設了很多訪綱跟問題,但是後來發現其實很多短訪的話題會一直被媽媽們根據自己的經驗帶離,要適時的提醒或穎導他們回到題目上面,還有在採訪的時候小孩子真的很考驗媽媽一心二用的程度,一邊回答問題一邊要分心顧著寶寶真的是一項大考驗。整個參訪的過程從套論訪剛到實地訪問跟紀錄真的時時刻刻都在動腦,也從這次訪查找到很多靈感跟經驗,學到很多東西也真的好累,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我們組在準備訪談的時候,沒有考量到我們組被分配到短訪時間段的問題,沒有準備到沒有人訪談十場域觀察的架構,很多時候我們到現場結果都沒有人在場域內,只能轉向場域觀察沒有先考慮好場域有哪些觀察的要點或方向,一開始真的是很心慌。(李德彥)
在場域觀察結束後,我們的設計目標是希望來一趟信誼,親子不一樣,其中一個可以思考的地方是親子館這個場域有了甚麼樣的元素,讓親子可以彼此互動,不論是在親子館中間,因為有買賣雙方,所以家長一定需要下去陪孩子玩,或是在親子書房,故事書一定要由媽媽念給孩子聽等等,設計上都需要兩個人共同完成,所以才能促進互動,這樣子的元素要如何被落實在家裡面,讓家裡面跟親子館一樣促進親子之間互動。(Team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