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同學的筆記心得:
今天由駿騰和澳男為大家分享關鍵時刻的概念,我們認為駿騰的分享結合設計師視角,可以對應到課堂所學,幫助我們更加認清目前的階段,同時他也將峰終效應應用到自己的報告方式中,讓我們可以快速理解理論的應用方式;而澳男的分享更著重於關鍵時刻的定義與種類,提供了高知識密度的概念介紹,同時也針對IKEA的實例有更詳細的描述。
Persona
發表Persona時各組必須以第一人稱的視角敘述該組的Persona,並由下一組的設計師為他們找出可能的機會,我們認為由其他組的設計師給出評論可以看見盲點與更精練的歸納統整,因為其他組的設計師是初次看該組的Persona,可以給予最直觀的建議與更多元的視野。
各組Persona的改進方向:
1. 「今日我將」、「我需要」、「我會」應更多與信誼(設計主題)連結,這樣才能更準確快速了解顧客對服務有何想法或是他要如何使用這項服務,從而才能更好地去做服務的設計。
2. 加入更多家庭的互動方式或細節 g. 爺爺是爸爸的爸爸還是媽媽的爸爸 ,這可能影響互動上主動與被動的關係;家長對孩子的教養想法或行動
3. 為Persona加入更強烈的特色,需要讓設計者有感覺,同時像是埋一個特質一樣,在每個點會相互呼應,這樣也可以建立一個形象更飽滿合理的樣貌。
本次老師有提到Persona應該是要更關注於該服務(信誼)與客人間的連結,而我們覺得在做之前可以先給自己設定目標是要定義「信誼的」典型顧客樣貌,也是因為這樣所以才要特別去信誼實地訪問他們真實的顧客,的確這樣能更準確的描述,並且是與信誼具有一定關聯的。而我們組一開始也是以這點做出發思考,所以大致內容有貼合到該顧客與信誼的聯繫,和在信誼中的一些經驗感受。而後續還會對於細部如家庭關係和角色個性等有一些增修,期望可以補出更豐滿的形象
而在看到其他組提供的顧客們後,最終,大家一起建構出了6位典型的信誼顧客,可以說一開始都覺得有些人差不多,但是在更深入挖掘以後,有發現了因為他們的背景有創造出了不一樣的訴求和感受。拆解的越細越可以看出差異,以及這些差異造成的不同,如平日與假日就有最大差異→全職和職業父母;細到是外公還是爺爺可能都有影響→女兒會主動聯繫,兒子可能較不會。
Laddering 階梯分析
從上次練習的laddering,老師發覺同學操作並不是很順利,所以之前上課是用其他組做得好的例子以及老師自身發想的幾個價值需求,來告訴同學討論終點應該會是甚麼樣子。
以下為實作後,所歸納出來的整理步驟:
堆活動
- 選一個印象深刻的/最有機會點的活動
- 思考活動的目的或是這個活動背後希望達到的價值,如果是純問題的話,就去思考問題發生是因為甚麼樣的需求需要被滿足
- 找出跟這個目的類似的活動
堆目的 (目的裡面不要寫解決手段)
- 依照上面的方式寫出好幾個目的
- 類似的目的放在一起來觀察
- 先思考目的背後是不是有內隱需求
- 思考跟目的相關聯的詞彙/短句
找內隱需求比喻 (內隱需求不要用常用的字,比方說歸屬感等等,因為無法啟發設計想像)
- 將可能的內隱需求寫在便利貼上
- 利用目的相關連的詞彙/短句來發想一個比喻
EX:媽媽牧場、孩子的新大陸
加速器跟農場(給你一塊東西讓你琢磨)都是類似培育,如何成長,長出自己的樣貌,自主獨立的味道—-樂高,雕塑,黏土,畫像,畫室(比喻) - 發想比喻的時候,有兩種思考方式,加上形容詞或是詞,來讓內隱需求更能包含進想要的設計元素
EX:明日+畫像,描繪未來畫像(設計元素:要有成長/要有給予工具/要是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