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ek 2 研究方法

難得的課程錄影(不知道以後還有沒有)

以下是同學的學習心得:

透過這個課程,我第一次去當代進行參觀,在展出內容方面,有很多展品都特別有衝擊人心的感覺,但也是為了順應創作者需要的氛圍,所以展館內的光線、注意告示之類的東西都會藏的比較不顯眼,導致容易出現尷尬的場面,不過這些方面好像是比較難去做改善,在課堂上也看到了其他同學參觀時,所遇到的不方便,整體意見還是負面的偏多,也許這些點就是未來進行設計的關鍵。

在這週我也有到當代館進行探旅、觀察及訪談,以一個學生研究員的身份進到當代館裡面,是一個很新穎的體驗。在這之中遇到了許多預想不到的狀況,而在課堂上聽到同學們分享各自的經驗,發現有許多也是我們有遇到的困難,當然也有沒有遇到也沒有想到的,以及看到了不同組別的行事作風,覺得新鮮的同時也認知到:原來我們可以留意的部分其實還很多,能夠學習的地方也不少!

覺得自己觀察的不夠入微,即使去了兩次也沒有特別感覺到任何不便之處
透過這次分享3個關鍵發現才意識到很多不方便待處理
也會在這周認真的當觀光客正式體驗再挖掘更不一樣的發現

透過各組分享桌面研究,可以發現其實館方也用心的規劃許多便民服務。然而這些服務要如何真正落實並提升顧客體驗是有待商榷的。例如館方雖然用心的規劃了藝術館周邊公共藝術參觀的路線,但顧客更重視的可能是在館內的體驗。在同學們的仔細觀察下,找出了很多參觀時的問題,不過老師也提醒我們發現使用者的問題後,要去思考背後的需求及服務提供者設計的用意,別急著為他找解方。因為有些乍看之下是不便的設計,有可能是設計師希望可以讓顧客有不同的體驗與反思。因此,雖然同學們在分享顧客的關鍵發現時說了很多較不正面的心得,但是我們的角色就是要再更深入分析這些問題的原因,從不同的觀點去思考同一個問題,才能更全面、客觀的去發現其中的機會點。

之前學習的設計方法終於要應用在實務上了,能夠發揮自己所學的固然是件讓人興奮的事情,而下周要利用到的訪談法也是我個人較為擅長且最能直接能取得有用資訊的方法之一,從尋找最適合的訪談對象一直到能夠在自然的訪談過程中抓住機會問出對的問題,不僅考驗設計師的觀察力;也是在考驗其思維是否足夠清晰,而這一切都是為了取得目標族群們最真實的回饋、尋找最關鍵的洞見和能打動人的價值,最終形成一個有意義、脈絡且動人的設計。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