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是學生的學習心得:
冠成:
經過館方的導覽與館長的介紹後,對台北當代藝術館的歷史與定位有更加明確的了解,台北當代藝術館是將古蹟空間活化而誕生的展館,其建築本身便具有悠久的歷史地位,而在展覽內容與關注的議題上,當代藝術館則是扮演著開拓者的角色,試著將其中的訊息傳遞出去,並且為藝術平權盡一份力。
經過與館方的交流之後,發現當代藝術館在行銷與觀展體驗上,除了研究之外也嘗試了非常多元的管道,可以看出館方想要與時俱進的決心,例如:想要引進 beacon 的技術,提升觀展的體驗;或是館方推出的 APP,可進行古蹟導覽與語音導覽;官網的 VR 導覽或是 Line好友的推廣經營…等等,儘管目前推廣的成效有限,但我想若能有效的整合這些資源,定能夠找出更多的潛在受眾並讓當代藝術館被更多人看到。而後的服務發想,也許也能朝這個方向去做思考。
薛晨:
在這次當代的導覽參觀,我認為當代非常著重在創新以及自由度,在導覽的過程中可以非常清楚的知道當代在與藝術家、策展人溝通時,大多數的意見是於以採納,盡力幫助藝術家呈現作品所需要的氛圍及體驗,雖然我也認為這樣是對藝術家的尊重,但是我覺得像是保有一些合作的規範能讓整體的體驗更好。以故宮為例,故宮的辦展通常是保有原先展場內動線規劃,讓策展人能在良好動線規劃基礎下去辦展覽,而燈光的部分,故宮會將展覽與外面走道分清,讓展館內與展館外能做區分。但是我也瞭解當代的難處,因為當代的展間比較小,展覽品有多數是動態呈現的,而故宮的腹地比較大,展場規劃能比較有容錯率,這也是為甚麼動線規劃較難的原因,也消除了我對展覽動線的一些誤解。
除此之外,透過館長的介紹,能發現當代藝術館會去嘗試很多的改動,像是透過不同的管道去拓展客戶群,例如 Line、Instagram、podcast 等等,也積極發展鄰里相關展覽計畫,能感受到館內人員用心的計畫及安排,但許多民眾卻感受不到館內有提供豐富的資源,如果以一個完全不認識當代的顧客,針對第一次參展的體驗我認為是可以改進的地方,或許透過更清楚的資源介紹與標示,能讓顧客感受其用心,也能增加館內設施的使用率,希望秉持著KISS 的原則,能讓顧客在第一次逛當代時,不論是否使用館內導覽設施,也能讓當代在顧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最後,在服務發想方向這部分,目前想到要解決問題會著重在顧客參展流程上的引導,希望能透過一個媒介,可能是導覽儀器或是館內面板,輔助顧客更加瞭解館內動線與作品內容,例如在各個展間外擺設面板並強調展間特色,不僅能切分展覽的主題性,也能透過各個特色輔助記憶,讓顧客更能對每個作品留下更深的印象。我也會將此想法在服務發想時提出,將顧客對當代的印象作為發想的項目之一。
彥昕:
這次由老師帶我們去和館方進行交流,比我們自己去田野調查的時候了解的更加清楚,也解答了很多我們去完回來覺得疑惑的事情,例如幾乎所有人都有提到的,當代到底適不適合小孩這點,我們都覺得主展區昏暗的空間設計和展覽主題不太適合小孩,將客群指向小孩感覺不太妥當,雖然知道館方有規劃小玩藝空間,但並沒有觀察到他實際是如何運作,今天透過館方的解釋,才知道他們其實也有考慮到這點,所以在小玩藝空間將展覽轉化成小孩可以理解的方式說明,啟蒙小孩對藝術的認知。
更巧的是這堂課結束我們訪問到這組一個受訪者,他就是從小會去參加好玩藝教室舉辦的夏令營,從那裡學到很多各種不一樣的藝術呈現(雕塑、各式不同媒材的運用等等)也是因為這樣讓他現在幾乎每一期都會去看展,不管展是不是他喜歡的,喜歡的他會慢慢看,不喜歡的他就會看很快出來,我想這大概就是當代館希望做到的,像館長今日提到的關於「留住觀眾讓他們不要忘記當代」跟「抓住潛在客戶」這兩個重點,以前的好玩藝教室就是透過這樣的活動讓小孩成長成他們未來一個穩定的觀眾,而現在疫情下要嘗試的也是如此,他們所設置的各種 AR、VR 觀展模式,線上宣傳、Podcast 等等,也是在追求相同的目標,並不是要讓線上的展覽真實的可以取代實體展覽,而是要以一個創新方式呈現,讓觀眾不要忘記當代,最終還是回歸到希望疫情結束的那天大家願意重新回到當代館。
而聽完館長說的關於新技術的應用,和對於當代古蹟地位的重視、藝術平權的追求,也更清楚當代藝術館所期望的定位,未來發展新提案的時候便可以以此為基礎,提出適合現階段當代館嘗試的方向。
昱霖:
在這次參訪當代藝術館後,我認為當代是一間「善於轉化自身缺點為優點,且對自己十分有自信」的藝術館,像是館長提到無館藏的自由度、緊鄰學校的人文特色,以及古蹟帶來的限制和他們的應對方式,這些原本看似當代藝術館劣勢之處,都因為館方人員能看見其中價值,並反向發展,造就今天的麻雀雖小般,但五臟俱全的當代藝術館。
而談到當代藝術館與藝術家、策展人的互動,能看見館方給予作品呈現極高的自由度,但在全力支持作品呈現之下,仍堅守其真正的必要性及對古蹟的保護,相當不容易,也因此較能理解動線規劃上的難處,或是燈光較暗其實是為了給作品更好的呈現這樣的考量,又甚至是主視覺多以黑白呈現的結果。
然而在展覽環境或作品對不同族群觀看適切性上,根據田調結果,跟館方的預期似乎是有落差的,例如館方很貼心且用心地為兒童製作學習單,希望兒童能從小培養對藝術的認知,但實際觀察「過小的」兒童在面對太暗又充滿刺激聲光效果的場景其實是畏懼的;又或是館長提到他們在國際觀光客上的重視與著墨,但我們訪問到的外國人說明館內有些地方有各國語言,有些地方卻沒有。
過去以觀察的形式了解當代藝術館,而這次由館方人員引導我們,讓我對當代藝術館有更多層次的認識,也在這些過程中看見許多未來服務發展的切入點,除了上述兒童及外國中觀展體驗議題,館長提到當代藝術館與台北車站很近,希望有機會吸引到台北車站的外籍人士,我想除了外籍人士,若能在台北車站設置相關宣傳,並給予路線指引,或許是有機會讓許多等車中的旅客展開一段意料之外的藝術探旅,也能為當代藝術館帶來新的客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