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ek 6 洞察分析

以下是同學的學習心得:

在課堂一開頭,我們可以清楚了解到什麼是接觸點,其目的、範圍、管理、以及好處等等。其中老師對同學提問,關於接觸點的使用,對於執行者的角色來說,那些專案步驟會用到接觸點。第二個問題是關於接觸點和關鍵時刻的差異,在關鍵時刻裡面接觸點如何讓顧客產生體驗感受的關鍵,在當代裡面有什麼是無形的接觸點,雖然看不到、摸不到,卻可以產生感受,同學也答到關於等待區親子參與的運用,在等待的一個時刻,去創造可以互動的空間。老師提出這兩的問題可以讓我們更加融會貫通這些概念,不要只是看完這些文字而已。

在課堂中,我們透過觀看其他組和別人對我們組的persona來更清楚的了解如何把這當中的內容更加完整化。在一開始在撰寫時,我們很直接的根據大家的受訪者來融合出我們心中的人物形象,卻因此忽略了重要的核心-當代對於這個典型顧客來說的特別之處,才應該是當中我們最需要了解的事。在這個思辨的過程中,我們看到了自己忽略的觀點,也從其他組別的典型、潛在顧客形象中看到更多的切入機會,更清楚聚焦要面對的受眾是什麼樣的人。

在後面對於當代關鍵價值的討論,就像是對於這幾週觀察的一個回顧和小總結。從一開始幾乎沒去過當代,對那裡是一無所知的狀態,到對當代設施有一定的了解,並能夠說出許多人所不知道的優點,其實覺得是一件滿開心的事情,也覺得或許後期研究有真的能幫助到當代的可能性。想起前幾週去當代,聽到館長分享館方對於當代的看法和優勢時,心裡的看法轉變:當代因為是古蹟,所以我們會覺得動線、展間大小都受限制。但也因為如此,它才會有靜謐、充滿氣質的感覺,在有限的空間中創造最獨特的氛圍。在一項客觀事實中,事情往往都是一體兩面,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在其中找到值得發展的機會點,將其轉化成優點並讓更多人看見。

persona之後我們進入下一個階梯式分析,通過我們前期訪談得出的用戶實際生活故事,分析出用戶活動目的以及最後的價值需求。佛洛依德曾經說過:「創造力來源於矛盾」。我認為需要後期的服務設計創新就需要前期收集足夠的故事經驗,尋找其中的矛盾,並且維持好的方面,創造更多可能。這節課老師先讓我們用動詞來說明經驗故事中活動背後的目的,讓關鍵故事更加濃縮便於下節課進行用戶活動目的與價值需求的分析。一開始感覺很難用動詞去形容這個經驗故事,時常運用「想xx」反而變得範圍過於廣泛,不好後期去做分類。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