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同學的學習心得:
今天的服務設計主題報告為快思慢想,講述人的思考系統分為兩種,快思和慢想,快思為系統一,是無意識、反射性的直覺思考,較情緒化,可以迅速做出反應;而慢想為系統二,有意識,按部就班分析的理性思考、邏輯分析,動作較慢。同時他們是彼此互相搭配使用的,在一般情況下我們較常使用系統一,當出現問題時,轉換系統二來做支援解決。其中有位同學有提到,就是要讓消費者自以為在用系統二其實用的還是系統一這句話讓我印象深刻,許多的設計方法其實都是在揣測人心,誘導消費者往你想要的地方前進。過去課堂中的許多設計方法,都是比較偏向在設計過程中輔助思考的工具,不過快思慢想特別的是讓我們透過了解人們思考的方式,去讓服務能夠更貼近使用者的喜好,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很棒的收穫。
而在上禮拜的訪談作業中,我們更加深入的了解實際使用者的想法。或許是印證了原本的想法,也有可能是因此發現了原本沒有想到的問題點,都讓我們在提案的內容變得更加完整。
以我們小組為例,訪談到的受訪者雖然都很符合我們原先的客群設定,不過兩位對於觀展習慣及我們概念的想法都十分迥異,因此花了很多時間在討論與聚焦我們應當著重的部分與改善方向。也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更深刻的了解到明訂設計原則的重要性,透過後期老師讓我們對自己組的服務設計再次進行深入討論,我們一開始針對去過當代的受訪者回饋進行討論,當代咖啡廳以前復古的裝潢使她印象深刻,反而現在已經不具備以前的獨特性,風格定位也不太明確,於是我們就先圍繞在解決咖啡廳不夠吸引顧客這一點進行修改。但是隨後老師給我們的提議也讓我們領悟到:我們是服務設計而非單純的室內設計師,不應該站在表層的室內風格不符合這件事上,而是應該思考我們要進行什麼樣的室內變動,可以輔助服務設計的進行,從而提高消費者的使用感受。另外我們應該確定自己是站在當代為咖啡廳宣傳,還是咖啡廳為當代宣傳的角度。通過受訪者的回饋,附設咖啡廳不應過於商業化,否則像是在為當代做推銷,流程也應偏向於看完展再到咖啡廳休息分享,於是我們將設計重新定位為「咖啡廳是當代看展體驗中的一部分」,並且間接為當代行程增添完美的結尾體驗,讓顧客結束看展後還有一個舒適的區域可以聊天分享剛剛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