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同學的學習心得:
婷鈺:
這堂課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老師重新定義釐清大家對於商業設計、體驗設計、服務設計的定義,同時檢討各組現在最大的問題弊端就是沒有做到真正的「服務設計」,經過老師分析第一組的案例之後,發現我們組的提案真的有好多地方沒有提到重點,如果以影片論述功能足夠詳細,但是卻沒有提到與當代做直接接觸的接觸點,以及對館方來說這項服務的好處是甚麼,發現和早上自己報告的服務藍圖內容應用,完全可以用來針對我們現階段的狀況,把每個接觸點和顧客歷程詳細地羅列出來,並探討對於館方的經費成本與可行性,再來就是我們要修正設計概念和著重的地方,根據回饋心理測驗是最受歡迎的,和老師論過後,決定新整合心理測驗結果所提到的與當代更相關聯的內容。
可芹:
調查回饋中的收穫,對於我們組來說也是有點嚇到的,並不是說沒有收穫,而是看完大家的回饋後,驚覺我們好像抓錯重點以及我們可能要大改。在設計調整方向的討論時,我們組其實也還沒完全理清到底應該要怎麼修正,在經過老師提出的問題後,才發現好像是我們的思考方向有點問題。那時老師提出:商品設計、體驗設計、服務設計差在哪?
商品設計:介紹產品功能功效
體驗設計:顧客感受體驗
服務設計:設計完整的服務流程不只是顧客還有服務的 (非單點)
( 剛好在今天的服務藍圖中也有小提到 )
這個問題其實像是在我心中投下了震撼彈,因為我發現我自己的思考方式居然已經被工設給定型了,但我仔細一想我在上服務設計的時候從來不覺得我在做商品設計啊,為什麼會沒辦法像老師說的有那樣的思考邏輯呢?(我想大概是習慣)
誌皓:
這堂課點出了一個很重要的點是如何區分商品設計、體驗設計、服務設計,如果能夠早點知道這個概念,我相信大家的概念影片會做得更好。我們這組的概念內容也算是捨棄了一半,如何去連結回到我們的提案可以為當代帶來什麼確實很重要,而不是當代一直在幫附近宣傳。
有了館方比較實際面的回饋確實能夠為我們釐清提案的可行度,有時候想像很美好,但卻因為很多原因沒有辦法實際執行,而需要做一些取捨,就會覺得很可惜。而民眾比較感性的回饋也是很重要的一環,如何去平衡館方與民眾的期待,是一個很困難的課題,有時也礙於技術不足,沒辦法完整呈現自己的概念,只能用現在所學的事物盡可能的去傳達、表現出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