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學期雖然有16週的課程,但是每一週同學都過得非常扎實,這16週的努力也都有發展出真正拿得出手的成果。我們最後這一次的課程,邀請了這次合作方台北當代藝術館的館長和團隊同仁來到我們發表的現場,聽取我們每一組的成果報告。成果發表的現場,同學們也非常慎重的佈置了各組的概念圓形,我們也依同規劃了迎賓立牌、視覺設計、dresscode,就是讓整個學習的成果有一場完美的結尾。
在評選同學的作品時,我和四位評審來賓躲到小會議室去密談,館長也不只一次地說到:每一組真的都是第一名,因為同學們發展出很多當代沒有發展出來或沒有想到,但我們發現當代的問題所在,或我們應該可以繼續往哪一個以前在做的方向。
另一個關於這一次被高度評價的重點是:每一組的:Persona都描繪得非常立體,每一組的設計提案,也都非常呼應Persona的特質與需求。同學們不論是對於展覽還是在行銷上面對於對象的精準溝通,真的是都做得蠻好的。這也是我們這學期在執行專案時非常用力思考的部分。
下面就針對各組的成果,來整理一下評審的觀點:
Team 1:我有話想說
這組的提案就是試圖將當代館所有的行銷資源就最大化,進行最有效益的落實。只是這個提案的很多想法,是當代館都已經在做的東西。
Team 2:當代狂想曲之夜
活動太豐富了,無法看到主要角色。但是館長真的是完全被他很fancy的內容所吸引,很想參與。這組提出的受眾,在分種行銷當中是很能照顧到這一群人,而且是會有效的,但是效期可能不會很長,因為必須要一直推出很能夠吸引他們的方式。不過他們就是非常有亮點,這組的persona其實是很精準的,因為他們抓一個很潛在、館方很難接觸到的一種受眾。
Team 3:小玩藝策展趣
設計了小盒子去解決了展示與收納的問題,是個很不錯的想法。物件製作的表現上都很不錯,但是提案的內容比較發散一些。要讓小朋友策展可執行的程度需要再想一下,不一定要是非常專心的策展,或許小朋友也可以成為專業的展覽導覽員。不過這個概念就有講到,當代館一直在努力培養未來觀眾這件事。作品包裝這件事很不錯,但是很容易引導往僵固型態化的思維去發生。獲取可以打破方形盒子這件事。
Team 4:測出你的專屬摩卡
完全照顧到當代館是一個社區型的藝術館,所以除了與國際連結之外,當代館很大的一塊就是必須要跟社區共榮,這一件事在這個提案裡面可以看到很多:比如說跟店家的合作,連結當代館的好厝邊是非常棒的。
Team 5:Jo愛MoCA
他們在介紹食物和藝術作品的應證,非常細節的在做這件事,實際執行也有考量簡單版,若遇到每檔展覽更換的話,是可以配合古蹟來設計,有考慮到這件事情是滿不錯的。所以他有落地回到如果當代真的要執行的話,他都有考量進去。作品能對應咖啡淺培、中培的五感連結,會好奇作品是什麼樣的味道,想要試試看。這也是當代館沒有發生過的,會覺得很有趣。
在persona的分析上有提到:他是家庭主婦、需要朋友,一起找朋友去吃東西是滿深入有切到重點,而且Persona財力的設定,對應了那個願意花錢的年齡層。
Team 6:MoCA Junior 我們與藝術的距離
材料包與護照的設計,真的是很吸引人。那個機器人的材料包,也許就是可以和飯店合作。物件製作的表現上都很不錯,但是他的內容都比較發散一些。
最後還是記錄一下
線上策展網站:https://www.notion.so/2022-5ef5a7ee3ccb40128ef7aa4aa4db5ccc